《親密搶奪,誰在拿走你的錢?》讀書心得-撰文:沈子愷 副理事長/沈記銀樓珠寶有限公司 董事長
文◎沈子愷 副理事長/沈記銀樓珠寶有限公司 董事長
一生在從事珠寶、鐘錶的行業概念裡,在全台到處巡迴演講的分享之下,理財一直是處於很直接、很簡單的分配之中、一直覺得自己的財產由自己分配,什麼東西給誰?自己都可以簡單的選擇與交代。但是在看過這本書之後,也才意識到,珠寶、鐘錶只不過是財產的一小部分,其他的資產要如願地分配,原來不是那麼簡單的。
在親密關係中,錢財往往與信任、愛情、責任糾纏不清。高愛倫與律師李永然名譽理事長,合作推出的這本書《親密搶奪,誰在拿走你的錢?》,從法律與人情的交鋒切入,探討親人、配偶、手足之間,如何在無形或有形的壓力中讓錢財流失,甚至摧毀關係與信任。透過23個真實或典型案例,作者不只是揭露問題,更結合法律建議與人生規劃,帶領讀者進入人生財務與情感的風險管理之道。
這本書由作家高愛倫以溫暖筆調書寫情感層面,律師李永然提供法律觀點,相輔相成。書中聚焦三大情境:財產傳承、長照安排與婚姻分配,並以23則案例為核心,揭示潛藏的金錢與情感風險。首先,在財產傳承層面,探討「特留分」問題:即使身為正當遺囑者,若缺乏法律意識,仍可能讓法定繼承人(如不曾付出者)坐享其成。書中提醒讀者透過遺囑、保險、契約等工具,讓財產分配「給得甘願,也守得住」。
其次在長照與醫療安排中,若不事先規劃,可能在失智或高齡時被親人剝削。
書中建議使用「意定監護契約」與「預立醫療決定」,以確保自己在失能時仍能按照自身意願受到照顧。再來在婚姻與離婚之間,夫妻財產、子女監護及扶養費等議題格外棘手。作者提供方法,如約定夫妻財產制、請求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等法律工具,為自己建立必要的財務防護。這些內容不僅具備法律實用性,也深入情感議題,因作者筆觸兼具同理與犀利,讓讀者更易共鳴與信服。
親密關係中的「搶奪」:最痛的是信任瓦解
在書中有說到:「當人與人的關係從親密走向搶奪,最痛的未必是金錢損失,而是信任瓦解後的滿腹委屈」。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也喚醒我許多親情與友情中的微妙失衡。曾經以為出於愛或責任的付出,卻換來模糊界線與情感消耗。這本書提醒了我,金錢問題往往標記了情感的漏洞,唯有建立明確界線,才能保護彼此。
法律不是冰冷工具,而是情感的守護者
名譽理事長李永然律師強調「法律是保護知道法律的人」,提醒我們知識就是力量。書中所提供的各式法律工具——遺囑、銀行信託、夫妻財產制、意定監護契約等——不只是制度安排,從根本上保障了個人意志與尊嚴。不論身為子女、配偶、父母或任何角色,「懂法律、活用法律」便是在愛裡留下退路,讓付出不被辜負。
風險看得見、問題才能被預防
書中以案例呈現財產爭議的常見路徑與誤區,如特留分未理解、長照安排欠規劃、夫妻關係中財務混雜等,其實都是親密關係中常被忽略的盲點。高愛倫稱這是「人生關係風險管理手冊」。讀來讓我反思,在未發生問題之前,若能及早識別並預防,就能避免未來兩敗俱傷。
情感與理財並不衝突,關鍵是平衡與尊重
很多人避談金錢,認為會傷害感情。但書中指出,正因為不談,反而更容易在愛與金錢間層層陷入失衡。真正的愛,是雙方獨立又互相扶持;真正的照顧,是讓對方保有自主,而不是被控制或過度依賴。這種心理與財務的雙重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親密。
《親密搶奪,誰在拿走你的錢?》是一部深具洞察力與實用性的作品,它不只是一本法律與理財書,更是對人性、情感與信任的深刻提醒。高愛倫的柔情文字搭配名譽理事長李永然律師的剛性法律分析,讓愛與錢不再是彼此對立,而是在理解與規劃下和平共存。這本書教會我:在親密關係中,保持自主與設限,不等於放棄關愛;反而是為彼此創造更真實、健康的互動。未雨綢繆,才能讓愛更長存、錢更穩固,也讓人生走得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