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歷史懷古」標籤的文章

大一國文老師又出新書了

圖片
我於台大一年級時在校總區上了吳宏一教授的國文課。 上他的課獲益良多,他治學嚴謹,博學多聞,著作等身。 日前他又大作問世了,這本書書名「老子新繹」,我一定要好好地研閱一番,汲取該書的精髓!

王鳳儀性理講病錄

圖片
王鳳儀講述‧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王鳳儀老善人是一位倫理道德宣傳家,接觸一貫道者均應熟識。 我日前前往貴州,看到這本書很觀喜,立即買下。 這本書共由三部分構成,即 (一)性理集成 (二)五行性理 (三)性理療病徵驗錄 在「性理集成」部分,有談到「談性之次第」,作者建議觀人應:(1)先觀其形態;(2)次觀是生是剋;(3)觀顏色;(4)聽其言語緩急,並聲音之高、低、長、短、平;(5)觀其行走坐立之相;(6)談其陰面之性質;(7)談其病徵;(8)談性之方法;(9)談陽面之性質。 在「五行性理」,有談到三性,作者稱二性分三陽,即「天性」、「稟理」及「習性」。 在「性理療病徵驗錄」,有「講病開談三」,其中談到:「人之性心身,由三界生的,受三界管轄。有脾氣者傷性,受天罰降災,謂為性界之漏。有私慾者傷心,冥府治罪生病,謂為心界之漏。有嗜好者傷身,故違法律,受官署管轄,謂為身界之漏。古聖有云:德能養性,理能養心,藝能養身,讓人是德,敬人是禮,盡職務是藝。正宜深索其言,而勸其行者也。」 本書的內容很值得閱讀!

蚩尤魂系的家園

岑應奎、唐千武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 這是我之前由貴州返台時,在貴陽機場書店看到這本詳介苗族文化的書,便相當有興趣買了下來。 貴州苗族人口主要集中在黔東南,而黔東南的苗族人口又主要集中在雷公山地區。苗岭主峰雷公山,因其久遠的地理與歷史淵源之故,被苗學界定位為中國苗族文化中心。 世界上最大的千戶苗寨在雷山縣的西江鎮,西江千戶苗寨至今依然保存溯及苗族祖先蚩尤的子連名世系譜,證明西江千戶苗寨及周圍一些村寨苗民的先祖,都同屬於蚩尤第六十九代孫引虎、莫虎、條虎三兄弟的後裔。 西漢之初,今日川黔湘鄂一帶的山溪谷間,已布滿了苗族先民。沿水西進的苗族,一部分來到了貴州東南的雷公山雷公坪及其周圍,並在雷公坪建立了第一座苗王古都。 清康熙42年起,清廷不斷向黔東南的「生苗」之地強行推動「改土歸流」,以漢治苗,若稍有反抗或不配合的苗寨即行燒殺鎮壓;雍正、乾隆年間,清廷也不斷派兵進行「剿苗」,如此殘暴行為激起了苗民更大的仇恨與反抗。 清咸豐五年,台拱(今台江)張秀眉、丹江(今雷山)楊大六等再次揭竿起義,以雷公山為根據地,攻占周圍十多個廳、縣,最終控制雷公山地區和周圍廳、縣達18年之久,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對封建王朝打擊最重的苗族人民大起義。 除了歷史之外,本書對苗族文化習慣、手工藝品等也有不少介紹,完全呈現中國少數民族──苗族的可貴文化!

王學聖地

圖片
魏明祿主編‧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沒機會去貴州的「修文縣」,參訪王陽明先生所待過的聖地,在返回台北,逛貴陽機場內的書店,看到這本「王學聖地」,想一覽究竟。 利用在飛機上把這本書大致看了一下,這本書中也有幾頁談到「修文」。 「修文」,地處黔中腹地,有行政建制迄今已720餘年,元至正20年(1283年)設落邦扎佐和六廣等處長官司,明崇禎三年(1630年)置敷勇衛,清康熙26年(1687年)裁衛置「修文縣」,居住著漢、苗、布依......等22個民族。 明朝正德3年(1508年)被貶謫的王陽明先生在修文縣(龍場驛)潛心悟道,創立「知行合一學說」,修文縣也因而有「王學聖地」之稱。 明洪武17年(1384年),奢香夫人開九驛龍場驛即為其中一驛,為現今的「修文」,王陽明被貶到此地,曾感嘆「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但今天已大大改變,修文的交通已改善許多! 盼來日能有機會到此聖地一遊,藉以發「思古之幽情」!

徐霞客遊記

圖片
徐霞客遊記 明朝徐弘祖著‧商周出版公司出版 徐霞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地學探險家的第一人,徐霞客從小博覽群籍,尤其愛奇書、喜歡地理及遊記的書。 他長大後進行遊覽考察,大致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在22歲至51歲的期間,第二階段是在51歲以後。 本書就是將其遊覽經歷加以記錄。 過去稱呼愛旅遊的人,常稱之為「現代徐霞客」,我去書店看了這本書就買下,並且加以閱讀!

明夷待訪錄

圖片
黃宗羲原著‧王汎森導讀‧大塊文化公司出版 日前我去逛信義計劃區新光A9館地下室,當天很巧,還碰到老友翟元勁也在逛書店。 當天我被一個熟悉的姓名「王汎森」所吸引,他是多年未見的老友,目前已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明夷待訪錄」乙書由他導讀,我於是買了一本回家拜讀。 作者黃宗羲在本書中所提出的看法,不少是具有長遠價值的政治提議,是清末談「民權」、「憲法」、「平等」的根本。 該書共有21篇,討論的主題有13個,即《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建都》、《方鎮》、《田制》、《兵制》、《財計》、《胥史》、《奄宦》。 而其中以《原君》、《原臣》、《原法》及《學校》等篇最為近人所注意。 最近很多國家發生革命,一些獨裁者紛紛被趕下台,「茉莉花革命」已成為全球所矚目的議題。

難忘的一年──七十歲生日有感

圖片
蔣經國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 近日整理書架,發現一本過去存放的書,即「難忘的一年」,隨即翻一翻,該書是蔣經國先生於民國64年整理一年的日子,透過這本書讓我對經國先生更為景仰。 1.經國先生看不起「政客」,他於64年1月23日的日記,記敍「某日本政客及西德政客,皆曾來過台灣,余亦見過多次,當時彼等表明極為反共之立場,而今則居然訪匪。此類之人,無異於戲中之丑角,不值一笑。……」。 2.經國先生非常平易近人,他於64年2月12日記敍「……巡視馬公監獄,……余與受刑者一一握手賀年。……犯罪問題實為一大社會問題。……」。 3.經國先生洞悉人性,觀察入微,他於64年2月17日記敍「有人專門從事於挑撥是非,對此輩小人唯有置之不理,這亦正是磨練我修養工夫」。 4.經國先生於64年3月15日記敍「今日為我夫妻結婚四十週年紀念日,……在極為困苦的生活情況之下結為夫妻……。雖苦難而值得回憶。」。 5.先總統蔣公於64年4月5日病逝,而經國先生於64年4月14日記敍「……為了完成父親之遺志,更應小心、謹慎、謙虛。父親常以小心翼翼,不與人爭相訓勉。」。 6.經國先於於64年6月的日記中提到:「西哲有云:『無斥責之自思,即無真誠之讚美』,吾人應多求箴言,少享權利。蓋權利分之於眾,則得人心。……」。 7.經國先生於64年8月2日的日記中,分析越南之所以亡國,蓋由於「一、缺乏歷史性的革命領導,沒有反共的理論基礎和組織;二、軍事未能與政治互相配合;三、經濟衰退無力支持軍需;四、政客之私心,造成政治四分五裂;五、在外交上存依賴心理而無自主獨立之精神。」。 8.經國先生於64年11月1日記敍:「今日為多事之秋,對於人物與事物之判斷,必須力求冷靜沈著,不要憂愁,不要懼怕,不要煩惱,不要疑惑,每人應有獨立自主之人格。……」。 9.經國先生於64年12月1日感慨地記敍:「……一個人在政治上守節和堅持原則之難矣,『看人要看晚年』,語誠不誣。」。 我透過本書,雖然僅是經國先生一年來的日記,但可看出他高尚的情操,...

江南名勝滕王閣

江南名勝滕王閣 王巧林、肖朝晶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位於江西省南昌的「滕王閣」,我於2002年第一次造訪,而今年則是第二次造訪。這次造訪時,還特地買了「江南名勝滕王閣」乙書。 2.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另二名樓分別是「黃鶴樓」、「岳陽樓」,有幸這三個地方我均已造訪。這三大名樓,滕王閣居首。該閣「面臨江水勢凌霞,卻倚重城十萬家」,該閣勢巍峨雄偉,風格獨異。滕王閣於唐永徽四年落成,其時李元嬰在洪州,以其封號「滕王」,命名為「滕王閣」。 3.到滕王閣,就會想起在學生時代所讀由王勃所撰的「滕王閣序」,該序之駢詞儷句的美學魅力,不僅為古人所稱頌,也為當今世人所欣賞。該文章不論是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對於景物的描繪,也是匠心獨運。 4.王勃是一位才子,但天妒英才,壽命不長,王勃字子安,自幼聰明過人,6歲能作文章,10歲精通六經,14歲應舉及第。

魯迅的紹興

圖片
魯迅著‧陸宗寅編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談到魯迅可謂無人不知,是一位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故鄉浙江紹興度過了終生難忘的少年和青年時代。 本書收錄了魯迅的下述文章: 1.故鄉 2.我的第一個師父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4.社戲 5.風波 6.「吶喊」自序 7.藥 8.孔乙己 9.阿Q正傳 10.祝福 日前我也去造訪過魯迅的故居,印象深刻的就是「三味書屋」、「烏蓬船」。 其實我有另一發現,就是魯迅的家訓「恆訓」,我特地拜託導遊幫我找了乙份,內容很棒,極具教育意義!

王羲之與《蘭亭序》

圖片
喻革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是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永和九年(西元353年)書法家王羲之邀41位名士,雅集於「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中,王羲之所書寫的。 2.當天進行「曲水流觴活動」,其規則是42位名士列坐於曲水兩旁,由書僮從曲水的上游漂下盛滿酒的「酒觴」,「酒觴」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飲、做詩,做不出詩的罰酒。 3.當年「蘭亭雅集」內所作的37首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王高,而值得稱道的是那篇書文並茂的《蘭亭集序》,由王羲之書寫,記錄此次的風雅聚會。 4.王羲之非常珍愛《蘭亭序》,其後裔更視作珍寶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七世孫智永,因「智永」無後人,在臨死時傳給弟子辯才;其後唐太宗時的御史蕭翼從辯才處賺得,唐太宗得到之後命數人鈎摹,分賜近臣。其中以「馮承素」摹本被專家認為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迹,其上鈐有「神龍」小印,故又名「神龍本」。 5.王羲之(西元303~361),字逸少,號澹齋,山東琅玡人,後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

鄭板橋家書評點

圖片
鄭板橋家書評點 陳書良/周柳燕評點‧岳麓書社出版社發行 1.鄭燮(1693~1765),號板橋,江蘇興北人,為一清代傑出的藝術家,「揚州八怪」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也是書法家,自創的「六分半書」,熔「真」、「草」、「隸」、「篆」於一爐。鄭板橋家書的受方是其堂弟鄭墨,鄭墨字五橋,此鄭板橋小25歲,二人感情很深。本書共輯16通家書。 2.鄭板橋盼弟為文,須想春江之妙境,挹先輩之美詞,令人悅心娛目,自爾利科名,厚福澤。 3.鄭板橋盼弟讀書要選擇。「四書」之上有「六經」,「六經」之下有《左》、《史》、《莊》、《騷》、賈董策略,諸葛表章、韓文、杜詩。這些書終身讀不盡,終身受用不盡。 4.鄭板橋認為人的存心,須刻刻去澆存厚,雖有惡風水,必變為善地,此理斷可信。後世子孫,清明上塚,亦祭此墓。 5.鄭板橋稱讚蘇東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這是蘇東坡的好處。年老身孤,當慎「口」過,愛人是好處,罵人是不好處。 6.鄭板橋要其弟,須敦宗族、睦親姻、念故交。 7.鄭板橋要其弟讀書,要有「特識」,而特識又不外乎至情至理。 8.鄭板橋在思想上「重農」,他要其弟,對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要體貌他們,要憐憫他們,有所借貸,要周全他們,不能償還,要寬讓他們。 9.鄭板橋認為好作品要精讀,一般作品冷讀即可。就以孔子讀《易》為例,翻閱過幾千百遍,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10.教育子女,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要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 11.鄭板橋強調「讀書」的重要。過去有人問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貧的良法?沈近思回答說:「讀書」。信此言,則富貴,不信則貧賤。

圖說遼‧西夏‧金

圖片
龔書鐸、劉德琳主編‧鳳凰出版 1.「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其創建者為耶律阿保機;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民族。遼國共歷九帝,前後二百十年;遼國採用「因俗而治」的統治制度,其經濟大體可劃分為三大區域,即「漁獵區」、「牧區」和「農區」。保大五年﹝西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金軍」俘虜,遼亡。 2.耶律阿保機為取得更多的財富,擴張勢力,樹立權威,其曾四處征討,也掠奪漢人,其中有韓延徵、盧文進、韓知古;也引導利用漢人從事生產,促進經濟發展。耶律阿保機創造「契丹文字」,制定法律,他領導的契丹,成為當時中國北方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 3.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金國」,起兵滅遼。 4.遊牧的契丹人,生產、生活方式與「農耕」民族大不相同,契丹族崇拜太陽,其食物以「乳肉」為主,貴族也好飲茶,契丹的傳統服飾,有「胡服」、「國服」、「番服」不同的稱謂。又遼代文學作品的作者多為貴族、上層人物,內容多反映貴族社會生活和統治集團內部問題。 5.「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創建者為李元昊。「黨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經過李繼遷、李德明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向西發展,奠定了李元昊的稱帝建國堅實的基礎,宋仁宗寶元元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共歷十帝,前後190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於末主寶義二年﹝1227年﹞被「蒙古」所滅,黨項原沒有文字,內遷之後,用自創的「西夏文」研讀漢人書籍,翻譯大量經典著作,又興辦太學。 6.金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女真」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創建者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五代」時,女真之名始見於史籍,並受「契丹」統治,於遼天慶五年﹝1115年﹞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朝建國後,大敗遼軍,並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攻取東京﹝遼寧遼陽﹞、上京﹝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西京﹝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進而於天會五年﹝1127年﹞滅亡北宋。金共歷九帝,前後120年,金代文化雖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傳統,但基本上仍是繼承遼、宋的「漢族文化」。金國於天興三年﹝1234年﹞在蒙古軍與宋軍聯合進攻下滅亡。

新譯「西京雜記」

圖片
  曹海東注釋‧三民書局印行 1.       本書是中國古典文籍「西京雜記」的譯本,「西京雜記」是一部優秀的筆記小說,該書所記之事均屬西漢時期之事。其作者有眾多說法。較為可信的是「西漢劉歆說」、「東晉葛洪說」;而本書作者曹海東則較採信「東晉葛洪說」。 2.       「西京雜記」都記西漢「京都」之事,故此書以「西京」(即長安)為名,該書所記之事內容廣博,在人物方面有帝王將相、王公大臣、嬪妃宮女、文人學士、能工巧匠、市井細民;在事物方面,有宮廷軼事、典章制度、時尚風習、苑囿珍器、奇人絕技等。 3.       本書有多處記「昆明池」,按昆明池是漢武帝時開挖,準備征伐昆明夷,用來訓練在水上作戰的「水軍」,昆明池中有「戈船」、「樓船」各數百艘。另外,該池也養魚,魚給諸陵廟祭祀,餘付「長安市」賣之。 4.       本書提到漢武帝時有一臣子韓嫣,該人驕狂奸佞,極為奢侈,有二則「韓嫣金彈」、「玳瑁床」﹝韓嫣以玳瑁為床﹞的記述,即可知其奢侈。 5.       本書內多次提到「司馬相如」,其賦著名者如《上林》《子虛賦》,其賦時人皆稱「典而麗」,其與「 卓文 君」的愛情故事迄今仍傳誦。書中並有一則「相如死渴」,載稱:相如素有消渴疾,及還成都,悅 卓文 君之色,遂以發痼疾,乃作《美人賦》,欲以自刺,而終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 6.       本書內也多次提到趙飛燕及其妹,漢成帝於廢許皇后後,立趙飛燕為皇后,而其妹為賜封為昭儀。本書於「昭陽殿」、「飛燕昭儀贈儀之侈」二則記事中,提到趙飛燕之妹的奢侈。 7.       本書也記述淮南子劉安。一則「淮南與方士俱去」提到淮南王劉安喜歡方士;另一則「淮南《鴻烈》」,提安《淮南子》一書,該書又稱《劉安子》,也是《鴻烈》二十一篇。鴻者大也;烈者明也,言「大明禮教」。 8.       總而言之,本書內容非常豐富,可以看到一些正史所未記載...

追憶明清皇陵

圖片
竇忠如‧劉彩杰著‧和平圖書公司出版 1.       本書介紹明清代的皇陵,首先在明代先介紹了「顯陵」,此陵位於湖北的純德山,該陵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親睿宗獻皇帝朱祐杬和母親獻皇后的合葬墓。顯陵始建於明正德 14 年﹝ 1519 年﹞,建成於嘉靖 45 年﹝ 1566 年﹞,前後歷時達 47 年。此陵的規劃佈局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並根據「負陰抱陽」和「背山面水」的原則。 2.       其次談到明十三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帝王陵寢是「長陵」。長陵從永樂 7 年﹝ 1409 年﹞開始動工修建,到永樂 11 年﹝ 1413 年)竣工,朱棣入葬於長陵。「定陵」是明代後期萬曆皇帝的陵墓,是 13 陵中唯一向世人開放地宮的陵墓。明神宗是明代享國最久,也是荒淫怠惰的皇帝。 3.       明十三陵,除上述二陵外,還有昭陵、仁宗昭皇帝的獻陵、宣宗章皇帝的景陵、英宗睿皇帝的裕陵、憲宗純皇帝的茂陵、孝宗敬皇帝的泰陵、武宗毅皇帝的康陵,世宗肅皇帝的永陵、光宗貞皇帝的慶陵、熹宗悊皇帝的德陵和莊烈愍皇帝的思陵等。 4.       朱元璋在位 31 年,於洪武 31 年﹝ 1938 年)閏五月駕崩, 15 天後入葬孝陵。 5.       清代「景陵」是康熙皇帝的陵,景陵位於孝東陵東南,各種建築設施仿自順治皇帝的「孝陵」,雍正元年二月 17 日定「康熙陵」為景陵。 6.       清代「裕陵」所葬的是自詡為「十全天子」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弘曆﹞在小時候受祖父康熙的厚愛,康熙對弘曆的思想、性格、興趣,乃至政治、理事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7.       清代「泰陵」葬著雍正皇帝,此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泰寧山的天平峪。

[閱讀] 走訪諸葛亮(勇闖三國歷史現場)

圖片
走訪諸葛亮(勇闖三國歷史現場) 採訪攝影王萍‧諸葛亮編輯小組撰文‧遠流公司出版 1.本書是將諸葛亮行過的路徑、待過的地點,以影像呈現,並透過文字將其形貌顯現出來。 2.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其足跡遍布河南、湖北、陝西、四川、雲南、甘肅等地,他的足智多謀和忠誠屢為後人所稱誦。又其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後病逝「五大原」,也令人尊敬。 3.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於西元181年出生,於西元234年病逝,享年54歲。其改造弓弩、研發木牛流馬。 4. 諸葛亮於3歲時喪母,8歲時喪父,大他5歲的哥哥諸葛謹教他讀書,讀書讓諸葛亮「改運」,他從書中找到視野、找到力量,找到良師益友,找到生命的春天。 5.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到「南陽」,他的「隆中對」大家也印象深刻,而「古隆中」就在現今湖北襄陽。 6.「司馬徽」在「水境莊」傳道授業,劉備向他求教,他提到了「此間自有伏龍、鳳雛」,諸葛亮也因而走紅。至於鳳雛即龐士元。 7.徐庶與諸葛亮相識,徐庶原是劉備的謀士,後赴曹營,而離去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也才有之後的「三顧茅蘆」。 8. 諸葛亮人生的五個階段,都為兩件事而奔走,即「一對、一表」。一對即《隆中對》;一表即《出師表》。 9.赤壁之戰最致命的一擊,是東吳老將黃蓋率「蒙衝」數十艘,備妥易燃物,駛向曹操艦隊,詐降。「蒙衝」是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擎棹孔(供划漿用),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還,矢石不能敗。 10.三國時期,攻城有用「雲車」,即「樓車」;另攻擊時有「霹靂車」,又稱「抛石車」。 11.諸葛亮於魏文帝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繼位,乃決定北伐,向後主劉備呈上《出師表》,這一年諸葛亮已四十七歲。該文中提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

圖片
「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 河南博物院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 1.河南博物院是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依個大型現代化博物館,解讀了八千年華夏文明的輝煌發展史,該院係自1994年起建設,於1998年5月落成,占地面積156畝,主建築是經由齊康建築師設計,取材於中國古老的觀星台。 2.河南省新鄭「裴李崗」是一小村莊,於1977年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內涵豐富,距今已有8000年之久,比已知的「仰韶文化」早1000年,考古學界稱之為「裴李崗文化」。最能體現裴李崗人農業發展水準的當屬「石磨盤」和「石磨棒」,「裴李崗文化時期」,「農業」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 3.「賈湖」位於河南鄭州南部約150公里處舞陽縣的一個小村落,於1987年間發現了「骨管」,骨管有孔,被認定是採用特殊吹奏方式的管樂器,定名為「骨笛」,其有七孔,係用鶴類的翅骨做成。依「賈湖骨笛」,專家認為已基本具備七聲音節,在中國音樂史上也佔重要地位,其為「中華第一笛」。 4. 1921年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此為「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距今約6000~7000年,屬於母系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重要時期。 5. 1987年在河南東部的濮陽西水坡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放的動物圖案,其中以「龍虎」為主的圖案保持得最為完好;此一龍圖案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形制最為完備的「龍圖案」,此一「蚌塑龍」被公認為「中華第一龍」,也讓中國的龍文化找到了源頭。 6.在河南博物院有許多精品,如「杜嶺一號方鼎」、「婦好鶚尊」、「司母辛四號觥」、「蓮鶴方壺」、「雲紋銅禁」、「神獸」、「王孫活編鐘」、「甲骨」、「漢代七層彩繪陶倉樓」、「武則天除罪金簡」、「汝官窯粉青釉茶盞托」、「金棺」、「象牙雕蘿蔔」、「象牙雕白菜」…等;實在值得一看。這些物件在本書內均有介紹。

[閱讀] 品三國﹝上﹞

圖片
品三國﹝上﹞ 易中天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本書共分﹝上﹞﹝下﹞兩冊,而﹝上﹞冊之中分兩部,第一部:魏武揮鞭;第二部:孫劉聯盟。 2.本書作者認為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角度來看,曹操是英雄。曹操確實很大氣,從他的詩和文,常會感到他的英雄氣勢。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是何等的氣勢:”東臨碣石,以觀滄浪。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曹操年輕的時候,曾經被預言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比袁術、袁紹都更有「政治頭腦」知道應該怎樣對待皇帝,知道應該怎樣才能在這個重大問題上立於不敗之地、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說明他們充其量只不過是”亂世梟雄”反過來證明只有曹操才是天才政治家,因為曹操把皇帝弄到許縣,自己就上了一個新的舞台,他擁有了最大的政治資本和人力資源,便號召天下,號令諸侯,進而蕩平四海,一統九州。 4.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袁紹就失敗下去。袁紹是一位志大才疏、外強中乾、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可謂愚蠢、固執和狂妄三位一體;且無自知之明,所以失敗,袁紹做人失敗,而做人失敗又是「性格」使然。 5.曹操會用人,其用人之術:﹝1﹞真心實意,以情感人;﹝2﹞推心置腹,以誠待人;﹝3﹞開誠佈公,以理服人;﹝4﹞言行一致,以信取人;﹝5﹞令行禁止,以法制人;﹝6﹞設身處地,以寬容人;﹝7﹞揚人責己,以功歸人;﹝8﹞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6.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義。劉備能夠翻身主要是諸葛亮的幫忙。諸葛亮是一位罕見傑出的政治家,讓劉備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王國,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而三之勢。

[閱讀]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圖片
塩野七生著‧鄭維欣譯‧三民書局發行 1.羅馬人征服了希臘,但羅馬人尊重希臘文化,這主要是羅馬人沒有種族偏見;羅馬人具有善於統理由多人種、多民族、多語言架構的廣大帝國的平衡感。因為有了羅馬人盡心盡力模仿希臘時代的原作,許多古典時代到希臘文化時代的希臘造型美術傑作才能存留到今日。 2.根據吉朋的羅馬史觀,五賢帝的最後一位馬庫斯。奧理略﹝Marcus Aruelius Antonius﹞皇帝逝世後,羅馬帝國開始走上衰敗的道路。 3.「羅馬」和希臘的雅典一樣,是以「城邦國家」的型態建國的,成立時是個「獨立的城市」,是先有首都,然後才擴大到周遭慢慢形成國家。從「王政時代」開始,羅馬市內便同時有著丘陵等「地方」與「都市」羅馬廣場,羅馬人對於過著都市與地方雙重生活的生活型態,要比希臘人來得執著。 4.羅馬帝國由以下三大類的人民所構成:﹝1﹞羅馬公民權所有人;﹝2﹞羅馬同盟國的國民;﹝3﹞行省民眾﹝除了志願服兵役者以外,這個階層的人沒有協助國防的義務,但負有現代所謂的後勤支援義務﹞。 5.「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有三次大戰,即: ﹝1﹞第一次布尼克戰役﹝西元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間﹞; ﹝2﹞第二次布尼克戰役﹝西元前218年到前201年之間﹞; ﹝3﹞第三次布尼克戰役﹝西元前149年到前146年之間﹞; 「迦太基」在此後之後滅亡。 6.羅馬人和日本人的共通點: ﹝1﹞雙方都很喜歡入浴;﹝2﹞雙方都喜歡溫泉;﹝3﹞房間的內部裝潢; ﹝4﹞喜好魚肉勝於肉食;﹝5﹞企業化的才能。 7.羅馬在共和時期以「攻勢」為策略,但進入「帝政時期」後,則以「和平」為宗旨。帝政時期以後的羅馬人,以地中海為中心制定了「羅馬世界」;其範圍向西直到大西洋,北到萊茵河與多瑙河,東至幼發拉底河,南到撒哈拉沙漠,而羅馬人的帝國也以確立並維持”Pax Romana﹝羅馬主導下的和平﹞為政治的基本方針。 8.羅馬人對於公民與公民權的想法,和雅典人正好相反;雅典人以「血緣」為公民依據;而羅馬人心中的公民,則是「有志一同者」。羅馬是「階級社會」,其社會階層為:元老院階級、騎士階級、公民、行省民、解放奴隸、奴隸。 9.羅馬法不同於「猶太的法律」,猶太法律是神制訂的,羅馬法是人類制訂的。羅馬人在西元前449年制訂了「十二銅表法」,列了西元528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編簒《查士丁尼法典》。 10.羅馬人講究都市...

[閱讀] 曹操傳

圖片
張作耀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1.曹操生於東漢末年,他的祖父曹騰,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其成長的家庭對曹操待人、為政、人生觀的形成自然產生了很大影響。 2.曹操是一位軍事家,也是一位文學家,同時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他的抑制兼併,並在河北推行按畝計租,按戶收絹綿的政策,更「行屯田以資軍糧」。 3.曹操初入仕途,不畏豪貴的行動,得到歷史的肯定,曹操的行動,打擊了宦官的氣燄,而官宦們也對曹操恨之入骨。 4.曹操在未獲天下統一之前決不做皇帝的思想是一貫的,即使他的權力遠駕皇帝之上,也不做名義上的皇帝,而要的是真正的權力,這種「慎待廢立」的思想,終生一貫。 5.董卓欲拉曹操,曹操知董卓為人,又知天下洶洶,董卓必敗,更知天下大亂乃成大業之機,逃回鄉里,至「陳留」,與太守張邈,共同起事。 6.曹操認識到,一時間漢天子這面旗子仍不失為最重要武器,仍有號召力,誰把它舉起,誰就能提高自己的權威,占有主動權,就能以天子之名行己之欲,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威勢和力量。荀彧建議曹操迎天子﹝漢獻帝﹞,後曹操將天子移駕出洛陽,遷都於「許」。 7.曹操總權之後,除了用兵,把「用賢任能」放在重要位置,重視人才並籠絡,藉以鞏固權力的需要,在人才方面:﹝1﹞重用舊部,﹝2﹞獎攜有功,﹝3﹞擢用舊僚;﹝4﹞廣攬新秀,﹝5﹞善待來歸,﹝6﹞寬容狂士。 8.曹操認為秦國能兼併天下,因貫徹了商鞅的農戰政策,漢武帝能略定西域,乃因軍人戍邊屯墾。「屯田」乃為曹操採用,曹操的屯田有「民屯」、「軍屯」兩種形式,軍屯早於民屯,最早的民屯是「許下屯田」,這也取得了最大成就。屯田的成就解除了糧荒,也極大地支援了戰爭。曹操的屯田在歷史上的作用:﹝1﹞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決了嚴重的糧食危機;﹝2﹞曹操的屯田把大量流民和失敗後的黃巾降卒數十萬人以及不事生產的軍人組織到屯田生產線上,有力地穩定了社會秩序;﹝3﹞屯田得到了「摧滅群逆,安定天下,以隆王室」的好結果,即屯田支援曹操掃滅其他軍閥,鞏固其政治地位。 9.曹操北破烏桓,完成統一北方的戰爭,開始南向用兵,南面主要敵人有劉表、孫權、劉備。曹操在赤壁一戰大敗,乃因思想上驕傲輕敵。赤壁戰後,曹操積極備邊禦敵,以防孫權、劉備趁機北上;更穩定內部,挽回不利的影響。 10.天下之爭,往往就是人才之爭,曹操的成功原因之一是重視人才的羅致和使用,其用人﹝1﹞「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2﹞用人重謀...

[閱讀] 易中天品讀漢代風雲人物

圖片
易中天著‧東方出版社出版 1.       漢代在中國歷史上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朝代,前後四百餘年,以王莽篡漢將之分為前後兩段即「西漢」、「東漢」。漢代最精彩是在「西漢」,而西漢又以漢高祖到漢武帝這一段最精彩。 2.       本書共計討論了晁錯、袁盎、竇嬰、韓信、劉邦、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及呂雉等十位人物。接觸佛法,誦「三昧水懺」時,就會接觸到晁錯、袁盎之間宿世冤仇的案例。 3.       漢景帝為了削藩,引起七國之亂,晁錯是一位忠臣,卻為此而引來自己的殺身之禍,漢景帝也誤信袁盎之言而錯殺晁錯。其實晁錯也失敗在自己的人際關係及性格不好;所以,《漢書》評價他是“銳於為國深謀遠慮,而不見身害”。 4.       袁盎是一位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但因他堅決反對立「梁王」為儲,終於招致災禍,被梁王所派來的刺客殺了! 5.       竇嬰的死是西漢初年的一大疑案,其死之起因乃由於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此一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田蚡。竇嬰性格的特點是「任俠、自喜」,即「俠,喜士」,因此一個性與灌夫成了好朋友,而竇嬰為了救灌夫,致自己喪失性命。 6.       韓信是漢高祖開國的功臣,是一代名將,公元前 204 年他以「背水一戰」的策略,以數千兵力擊敗二十萬趙軍。並於公元前 202 年,以「十面埋伏」的計策,逼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史紀為韓信做了《淮陰侯列傳》,他在臨死之前,仰天長嘆,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造成自己後悔 莫 及! 7.       劉邦做為漢代的開國主,他能打敗項羽而取得天下,主要有三位人傑─張良、蕭何、韓信,而這三個人都能為劉邦所用,所以他能奪取天下,至於項羽雖有范增,但項羽不能充分任用,所以丟了天下。 8.       蕭何是劉邦的功臣之一,卻不像韓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