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四)


華雨集(四)


印順著‧正聞出版社發行


1.本書共彙集11篇印順法師之大作,(1)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2)法海探珍;(3)中國佛教瑣談;(4)淫欲為道;(5)佛法中特別愛好的數目;(6)辨法相與唯識;(7)談法相;(8)苦痛與知識;(9)道在平常日用中;(10)談佛法的宗教經驗;(11)佛學大宗。


2.《增壹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印順法師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類為本」的佛法。應使佛法能成為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為本」的佛法。


3.為了化導大眾,種善根而漸漸的引向解脫(不一定在今生),在正常的「八正道」外,別有適應信強慧弱(主要為在家)的「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心)念自己歸信的三寶功德,念自己持行的戒德,念自己所作的布施功德,念(自己所能得的)天界的莊嚴。在憂愁、恐怖,特別是瀕臨病重的死亡邊緣,如修天念,可以心無怖畏而得內心的平安。


4.佛法是從現實身心去了解一切,知道身心、自他、物我,一切是相依的,依「因緣」而存在。眾生、人不能「正見」而起染著(「愛」);以「無明」、「染愛」而有造作(業),因行業而有苦果。


5.龍樹菩薩作《中論》,依大乘法,貫通《阿含》的中道緣起,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八不緣起」。


6.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根本,三心是大乘信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悲心」要從人類,眾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體空去理解修習的。如什麼都以「自己」為主,為自己利益著想,那即使做些慈善事業,也不能說是菩薩行。「空性見」,「空性」是緣起的空性。


7.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湼槃寂靜,釋尊用這三者,印定一切佛法,這是「緣起」正法的基本原則,即「三法印」。


8.「解脫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問題,所以「了生死」、「了生脫死」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一般論題。


9.十八地獄之說,即(1)八熱地獄;(2)八寒地獄;(3)遊增地獄;(4)孤獨地獄。


10.凡夫對一切事理的認識,一定有「相」,如佛法中所說的「所緣緣」;如沒有相,一切無從認識。我們對法相的認識,就是一般所說的「執著」,見個什麼,執著它就是個什麼。不會覺察到它的變化,與其他的種種關係。而佛開示我們,以「因緣所生」為原則,指出一切無常、無我,在時間上有前後的變化性,在彼此間的關係上,是種種條件的「和合」,沒有獨立的自體。大乘聖者的智慧高深,在體驗到真理後,就能理解到「法相」的「如幻如化」;如幻如化,就是看起來是這樣,其實不是這樣。


11.佛法的特色,從悟解緣起無性(人我、法我)下手;獲得體悟真理的知識,就是「般若」;假如通達「緣起」,就知道「假我」以一切的存在為根據,就能解除因自「我執」而生起不必要的苦痛!


12.佛法的信受奉行者,應生起軌範身心,淨化身心,或進而達到身心解脫自在的德用。


13.佛法只是依心識為主導的身心緣起,開示苦樂與苦滅中道。學佛要有「正見」,能有「正見」就有「正信」,最後還要「行」、聲聞道是「八正道」,「菩薩道」是六波羅蜜與「四攝」。


14.佛入滅百年頃,佛所說法,已集成雜(相應)、中、長、增壹阿含──「四阿含經」。


15.賢首宗以「華嚴經」為圓極,又稱「華嚴宗」。「天台」與「賢首」,並以圓義見稱;「淨土宗」則重於信賴往生;唯識宗──印度瑜伽學,仰推彌勒「瑜伽師地論」為本。禪、淨、密、律,重於「持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永然說法】拋棄繼承

台灣人權仍須努力

永然地政士事務所以專業為您服務